蕩秋千是中華大地上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藝競技項目。據現有文獻記載,它源自先秦。
《古今藝術圖》上說:“此(蕩秋千)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敏捷)者。”(見清翟灝《通俗編》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屬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圍地區,秋千原是其進行軍事訓練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帶兵打敗山戎后,將其國土劃歸燕國,秋千也隨之向南流傳,后來逐漸演變成游戲的用具。
1、古時秋千
蕩秋千,日后主要為宮中、閨中女子的游戲或傳統節日廣場狂歡內容。漢武帝時宮中盛行蕩秋千;唐人高無際《漢武帝后庭秋千賦》云:“秋千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后宮多秋千之樂。”蕩秋千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唐代宮廷把蕩秋千稱為“半仙戲”,五代王仁裕在其筆記《開元天寶遺事》中說:“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2、水秋千
宋代出現了“水秋千”。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等書的記載,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還是在南宋都城臨安的西湖、錢塘江,都舉行過這種雜技表演。每逢夏季舉行水秋千表演時,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競相觀看。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兩艘雕畫精美的大船,船頭豎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時,船上鼓聲大作,船尾上雜耍藝人先耍練上竿,然后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奮力悠來蕩去。當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橫梁相平之時,他們雙手脫繩,借秋千回蕩之力躍入空中,在空中翻個跟斗,然后投身入水。因表演者姿勢各異,看上去驚險優美而又變化無窮。“水秋千”類似現代跳水運動,是宋代雜技的新發展,在中國雜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頗有影響。
唐宋之后,蕩秋千習俗普及全國,盛況空前。
4、磨秋、風車秋千
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還流行有磨秋、風車秋千等秋千形式。
磨秋又可分成兩種,一種叫轉磨秋,另一種叫磨擔秋。轉磨秋在中間有一立柱,其頂有軸,上系四繩,繩末各有一環,由四人抱環旋躍為戲,狀如推磨,故曰轉磨秋。
磨擔秋的玩法是,取一根長1~2米,直徑約15厘米的硬木固定豎于場地上,頂端削細作軸;另選一根長約10米、直徑與木柱相當的木桿,中間鑿凹,橫置于立柱頂上,即搭成磨擔秋。木桿兩端騎坐對等人數,騎坐者用腳蹬地略跑數步后,即迅速騎上木桿或匍匐桿頭,木桿即磨一般旋轉,兩端上下升沉,又似挑擔時扁擔的上下起伏,故稱磨擔秋。隨著木桿的旋轉起伏,落地的一方用腳蹬地,增加動力,使桿彈起,這樣,木桿兩端交替上下,旋轉不止。
磨擔秋以云南、貴州、廣西等地區的傣、景頗、苗、壯、哈尼、布依、仡佬族為盛,其中哈尼族最為典型。
哈尼族人打磨秋主要在農歷的五月或六月。五月份在戌日或亥日舉行,稱“五月年”;六月份選其中間的3~5日舉行,稱“六月年”,哈尼人叫“苦扎扎”節。“五月年”、“六月年”均為磨秋節。關于“五月年”的來歷,當地有一則傳說:遠古時,太陽、月亮出沒不定,危害莊稼,阿朗和阿昌兄妹倆決定要救助鄉鄰。他們砍來栗樹支起磨秋,磨秋飛轉,載他們飛上太陽和月亮。他們費盡心機說服它們有規律地晝夜出沒。理想實現了,兄妹倆卻分別被烤死、凍死在太陽和月亮上。人們為了紀念他們,演變為節日。
風車秋千又叫車秋、轉秋、轉轉秋、轉秋千、紡車秋,因其形狀略似紡車,故名。風車秋千的結構比吊秋、磨秋都要復雜。在場地中立兩根約3米高的木柱,相距約3米,柱頂架一橫梁,橫梁中央套一寬約1米的木制十字形滾軸,如車輪狀。滾軸上有各長約2米的4對平行足,足端系短繩,繩端拴一木板,形如秋千。玩時,4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滾軸轉動,上下升降。各人腳觸地時用力蹬地,再加上空中三人下坐、下拉的力量,秋千作圓形旋轉,轉速快時,如飛旋的大風車,煞是好看。在黔東南苗族地區,風車秋千的每塊坐板上可坐兩人,4塊坐板坐8人,這樣的風車秋千叫做“八人秋”。風車秋千在苗、阿昌、僳僳等民族中盛行,其中僳僳族最為典型。僳僳族轉風車秋千的多為女子,節日里,她們著盛裝前來比賽。比賽時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人,依次參賽。參賽者臉朝外坐在秋千板上,裁判一聲號令,秋千像紡車一樣開始轉動,越轉越快,如同轉起一個繽紛的彩球。
浙江飛友秋千
秋千生產廠家浙江飛友康體設備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戶外兒童組合滑梯、幼兒園玩具、兒童家具、戶外拓展設備、健身器材、淘氣堡等,是一家集設計、生產、銷售、售后為一體的科技型企業。網址:www.feiyou-toys.com。咨詢電話:0577-85956872.飛友游樂,竭誠為您服務!工廠地址:溫州市鹿城區輕工產業園創強路16號。